项目文章丨ISPL10的表观遗传调控增强水稻品种的区域适应性

 

水稻的抽穗期是决定其区域适应性和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水稻是典型的短日照模式作物,短日照(SD)条件促进抽穗,而长日照(LD)条件抑制抽穗。在北种南引时,因日长缩短常导致水稻提前抽穗,造成营养生长不足、植株矮小和产量下降;南种北引时则因日长延长导致抽穗延迟,难以在霜冻前成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在短日照条件下抽穗延迟、长日照条件下抽穗提前的种质资源对拓宽水稻种植区域意义重大,但此类资源极为稀缺。

 
 
 
 
 

2025年3月,Plant Journal 发表了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温福院士团队徐铨课题组题为“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ISPL10 enhances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rice varieties”的研究论文。万摩科技承担了本研究的测序和分析相关工作。

文章原名: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ISPL10 enhances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rice varieties

文章译名:ISPL10的表观遗传调控增强水稻品种的区域适应性

发表时间:2025年3月25日

发表期刊:Plant Journal

IF:6.2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70109

 

研究内容

1. ispl10突变体表型

研究者通过辐射诱变得到粳稻(GJ)品种日本晴(WT)的突变体,并从中筛选到一个短日照下抽穗延迟7天、长日照下抽穗提前14天的ispl10突变体(图1)。

图1. SD和LD条件下ispl10突变体和WT的表型

 

2. ispl10突变基因的克隆

为了确定ispl10突变体的基因型,研究人员将其与日本晴(WT)进行回交,获得了F1代群体,F1代群体自交,获得F2代群体。F1代抽穗表型与WT相似,表明ispl10突变体的表型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F2代群体的抽穗日期分布呈双峰频率,且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ISPL10基因是单基因控制的。ispl10与GJ品种SN265杂交,得到的F2群体用于精准定位。连锁分析将ISPL10基因定位于引物P2和P5之间的42kb区域(图2A)。该区域包含五个开放阅读框(ORF)。进一步分析发现,ispl10突变体的ORF3上存在一个7碱基的缺失,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ORF3对应已鉴定的JMJ706基因。为了验证ISPL10的功能,构建了两个CRISPR/Cas9敲除系(T-cr1和T-cr2)(图2B)。在LD条件下,T-cr1和T-cr2与WT相比抽穗日期更早,ISPL10过表达株系抽穗日期更晚(图2C-E)。

图2. ispl10的图位克隆

 

3. ispl10突变体中与抽穗时间相关基因的表达

研究者首先研究了ISPL10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昼夜表达模式。在LD条件下,ISPL10基因的表达在中午之后开始增加,并在午夜达到峰值。在SD条件下,ISPL10基因的表达在黄昏时达到峰值,并在夜间逐渐减少。为了识别潜在的下游基因,分析了几个与抽穗日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种光照条件下,WT和ispl10突变体的Ghd7Hd1Ehd1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差异。在SD条件下,ispl10突变体的Hd3a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在LD条件下,ispl10突变体的Hd3aRFT1Ehd1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野生型(图3H-J)。ISPL10似乎通过调节Ehd1的表达来部分调控FT-like基因。

图3. WT和ispl10突变体与抽穗日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

 

4. ISPL10基因的表观调控

ISPL10/JMJ706蛋白已被报道能够特异性地逆转组蛋白H3上第9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ChIP-seq分析显示,在ispl10突变体中,OsMADS51基因的四个片段上的H3K9me2水平升高(图4C)。OsMADS51位于是Ehd1的上游,其在ispl10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低于WT。结合双杂交(Y2H)、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ChIP-qPCR、荧光素酶瞬时转录活性测定(LUC)实验验证OsMADS51ISPL10之间没有互作,且ISPL10无法直接结合到OsMADS51的启动子上。结果表明ISPL10通过降低OsMADS51位点的H3K9me2甲基化水平上调其表达。OsVIL2在长日照下通过激活Ehd1促进抽穗。实验结果显示ISPL10OsVIL2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紧密结合(图4E)。OsVIL2敲除对ISPL10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ISPL10可能直接结合OsVIL2启动子抑制其表达。

图4. ISPL10通过OsMADS51H3K9me2去甲基化和直接结合OsVIL2来调控抽穗时间

 

5. ISPL10Se14相互作用

研究者使用了酵母双杂交(Y2H),以pGBKT7-ISPL10作为诱饵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中包含Se14(图5A)。Se14是含有jmjC结构域的蛋白质,在LD条件下通过去甲基化H3K4me3抑制水稻抽穗。通过共免疫沉淀和pull-down实验进一步确认了ISPL10Se14之间的相互作用(图5B, C)。在SD和LD条件下,Se14的表达相比野生型(WT)均下调。Se14的敲除突变体(Se14-cr1和Se14-cr2)在SD条件下与WT具有相似的抽穗日期,但在LD条件下提前15天抽穗(图5D-F)。在Se14-cr1突变体中,RFT1的表达显著增加。RFT1敲除突变体的ISPL10OsMADS51OsVIL2表达水平与WT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表明RFT1在这些基因的下游起作用。CUT&RUN实验显示Se14-cr1突变体的RFT1染色质的II和III片段中H3K4me3水平显著高于WT,在ispl10突变体中也观察到H3K4me3水平的升高(图5H)。Y2H、BiFC、ChIP-qPCR、LUC实验验证RFT1ISPL10之间没有互作,且ISPL10无法直接结合到RFT1的启动子上。实验结果表明ISPL10Se14互作,通过调控RFT1位点的H3K4me2甲基化水平影响其表达。

图5. ISPL10Se14的互作

 

6. ISPL10的育种应用

田间试验表明,将野生型和ispl10突变体分别种植于黑龙江、辽宁、江苏和广东时(图6A),突变体在广东抽穗延迟,在江苏、辽宁和黑龙江则显著早于野生型(图6B)。在广东,突变体因营养生长期延长实现生物量积累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在江苏,生育期缩短但未造成产量损失;在辽宁和黑龙江,野生型因未能及时成熟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而突变体因抽穗提前可避免霜冻危害(图6C)。这表明ispl10突变体显著增强了水稻的区域适应性,对水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图6. ispl10突变体和WT的田间试验及ISPL10的工作模型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日本晴的突变体中筛选到SD下抽穗延迟、LD下抽穗提前的ispl10突变体,通过图位克隆将目标基因锁定为ISPL10。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ISPL10通过三条通路调控抽穗期:(1)ISPL10通过降低OsMADS51位点的H3K9me2甲基化水平上调其表达。OsMADS51在SD条件下激活Ehd1表达,进而促进成花素基因Hd3a的表达以加速开花;(2)ISPL10直接结合OsVIL2启动子抑制其表达,进而在LD条件下抑制Ehd1,从而抑制抽穗;(3)ISPL10与JmjC家族基因Se14互作,通过调控RFT1位点的H3K4me2甲基化水平影响其表达,在LD条件抑制抽穗过程。田间试验表明,ispl10突变体在低纬度地区延长了生长期,在高纬度地区缩短了成熟期,从而提高了产量。文章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稻抽穗日期的调控机制,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调控ISPL10基因的表达,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区域的水稻品种,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区域适应性。

 

关于万摩科技

 

武汉万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摩科技”)是一家以多组学数据分析和研发为技术核心且致力于基因科技应用转化的公司。万摩科技致力于为科研院校、研究机构、测序公司、农业生产及育种公司提供软件研发、数据分析和平台开发服务,专注于基因科技在农业育种方向的应用。

 

基于二、三代基因测序,万摩科技深耕生物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每年完成几百个物种的基因组组装。同时,在泛基因组构建、表观遗传解析、群体演化及多组学分析等多个领域建立了极具优势的技术体系。

 

基于在遗传解析方向的积累,万摩科技深入打造面向种业的应用场景,在种质资源的考察、鉴定、信息库构建、优良性状遗传定位、创制与推广等多个领域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应用体系。

万摩科技亦致力于成为一家数据公司。数据是生命科学表现与解读的承载体,数据的广泛连接与深度挖掘是基因科技应用的必经之路。万摩科技深入探索AI在基因科学领域的应用场景,聚焦于成为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推动多组学数据多频次多维度的解析,促进组学技术的深入应用。

 

 

 

 

 

 

T:027-63494989

E: service@onemore-tech.com